中国食品网

回族文化及其对回族人民的精神陶冶

   2015-07-23 中国食品网10614
核心提示:  这些观点能见诸媒体,是我非常兴奋的。现在,将其上博,以飨诸君。中国穆斯林网R.w[1]^a^  回族文化及其对回族人民的精神
  这些观点能见诸媒体,是我非常兴奋的。现在,将其上“博”,以飨诸君。中国穆斯林网"R.w[1]^a^
  回族文化及其对回族人民的精神陶冶
  张巨龄
  从1958年10月到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已经走过了整整50个年头。这是宁夏人民值得纪念的节日,也是全国各地回族人民共同的喜庆时日。回族文化是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坚定信仰孕育、陶冶和自身实践所积淀与创造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这种民族文化的积淀造就了回族人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和强烈的民族自尊精神。
  那么,回族到底是怎样的民族?所谓“回族文化”又应怎样理解呢?
  回族文化的支柱
  应当指出,对于非回族,或非穆斯林的民族来讲,在一个数口之家中,往往会出现父母信佛教,子女信基督教或天主教,但到了孙辈就可能什么宗教都不信的情况,而在一个回族人的家庭(特别是历史上)中,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正如《中国民族报》2008年9月12日所刊出的关于《宁夏:从风俗习惯表征看回族文化》的访谈录中所谈及的那样:“宁夏回族(其实,不只在宁夏,历史上所有的回族都是这样的——引者注)在婴儿诞生的当天或3天之内,须请一位阿訇给婴儿举行命名礼,也就是起经名”,其意是表明要把这个“刚出生的小孩儿,由清真寺之外呼唤到清真寺之内,一生下来就要成为一个穆斯林”。由此可见,从文化意义上讲,与其他宗教相比较,回族的信仰,也即伊斯兰教,实际上是有着鲜明的世袭性与血缘性特点的(个别个体的变异,并非回族与其信仰间的本质体现)。
  所以,从观念上讲,民族、宗教是两个概念,而在实际上,一刀切的认识却常常使人们难于理解和解释客观存在的现实,就是说,尽管对某些民族,例如汉族来说,民族与宗教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对于“全民信教”的回族,实事求是地讲,民族与宗教确有着特殊紧密的,甚至可以说是躯壳与灵魂般的关系。
  诚然,由于回族是在中国本土上出现的少数民族,在各个不同的地区,它的文化积淀中,不可避免地会包容着各自程度不同的本土文化的成分,但作为一个穆斯林的民族,其民族文化的基石和支柱,第一位的、主要的孕育元素则毫无疑问的是伊斯兰文化。
  从表象看回族文化对回族人精神的影响
  正如我们谈到汉族文化,不能止于男人穿长袍马褂、女人穿旗袍这类表征而论,还要追溯到炎、黄,以至于儒、墨、道、法等国学思想孕育和养成的精神与物质的文明一样,讲到回族文化我们也不能不追溯到孕育了这个民族的伊斯兰文化的启迪,以及使之复兴的穆罕默德,和其他伊斯兰先贤们嘉言懿行的训导作用。
  回族文化可以分为精神文化、饮食风俗文化、语言文化等3个方面。
  所谓精神文化,是指回族人民由于坚定的信仰所孕育的一种内在精神文明。
  毋庸讳言,在长期的生活与奋斗中,不少伊斯兰教义的宣示,已经成为虔诚回族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例如现在:正值回族与其他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斋戒之月。斋戒之目的之一是要人们体味世上贫穷人的饥渴颠连之苦,从而心生悯恻,予他们以由衷的,永久真挚的救助,并从此免除自身的一切罪行劣举。所以,在这一个月里,除旅游在外、生病,或由于其他相应原因而不能履行者之外,虔诚的回族穆斯林不仅都会自觉地坚持在每天日升之时至日落之前的时间里封斋禁食,而且会按照教义的指示将自己收入的规定部分拿出,资助相关事业,或周济贫苦。
  这种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看管情况下的个人斋戒与捐助活动,孕育了回族人诚实、仁爱、坚忍不拔,以及高尚的“慎独”精神。法律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而对于虔诚回族人民来说,伊斯兰文化则约束着不洁的心灵。2002年笔者去三亚,在美丽的南海之滨遇到了一位正在卖自产珍珠项链的回族女孩子。我随便地问了一句:“是真的吗?”
  不意,她却回答说:“哦,我们穆斯林不说谎。”
  话是那么自然,脱口而出。我于是深受感动,立即说:“艾勒哈目独吝俩习——感赞安拉,我,也是穆斯林啊!”
  信仰的坚贞,不仅滋润着普通回族人的心灵,而且哺育了无数回族仁人志士,使他们在追求理想的路途中表现出特有的刚毅,以至视死如归。比如,丁宝臣,这个回族人民的优秀儿子,他于1906年创办了被时人誉为“宗旨正大”“主持正论”而“首屈一指”的《正宗爱国报》,每日发行达4万份。他一面宣传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一面在袁世凯窃得辛亥革命成果后,不断地揭露其弊政。仅笔者不完全统计,在繁忙的编采工作中,他不仅刊报2363期,而且撰写了数十篇、洋洋近10万言的爱国爱教、针砭时弊和直接抨击袁世凯政权的文章。1913年8月1日,由于他人陷害,年仅37岁的他,不幸被捕,惨遭杀害,成为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为民主革命献身的忠诚战士。值得提出的是:他不仅是回族,而且是一位获有名分、学识渊博的阿訇。据笔者所见当时媒体的报道称:走赴刑场,他大义凛然,一路“口中大念回回经”(亲历者曾向笔者提供,其所“念”,即表明坚定信仰的“清真言”)!
  所谓饮食风俗文化,是指回族人在饮食、服饰,以及相关生活中所包涵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古兰经》中多次强调:“饮酒、赌博、求签,是一种秽行,是一种恶魔的行为,应当远离”,并要求人们“吃佳美的食物”,而禁食“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
  在长期坚定信仰和这些宣示、训导的孕育、影响下,虔诚的回族人不仅培养了“无烟酒之嗜好”,“吃佳美之食品”和“穿朴素洁净之衣服”的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不仅养成了当亲人亡故后,都要挑选其生前洁净上好的衣物,捐送他人,尤其是捐助给贫苦人的美好的品格,而且,规律的起居、清洁的肌体,以及合理的饮食结构,也锤炼了回族人,特别是一些笃实勤恳、严守拜功的阿訇们的健康体魄。仅笔者所知,北京市已故的回族教长中,年高德劭的著名者就有达浦生(91岁)、张子文(91岁)、马松亭(97岁)、沙广禄(97岁)、闻省三(98岁)、马春圃(90岁)等。其中,有的虽历经坎坷,身心深受折磨,但仍得以强体支撑,逾九旬方逝。这,不能不说是长期良好的穆斯林生活习俗、饮食文化所打造的健壮体质的作用。
  所谓语言文化,是指回族人相互交谈中所表现出的语汇特点,及其礼仪与内涵文明。
  回族刚刚出现在中华大地的时候,由于家庭和族群成员结构的特点,其语言的交际是阿、波、汉语混合使用的。但,经年历月,在汉语的浩瀚海洋中,许多原有的阿、波语汇逐渐为汉语词汇所替代,到今天就被误认是没有本族语言的民族了。其实,你到宁夏,特别是甘肃临夏等其他西北回族聚居的地区,或者在内地听年长的回族人交谈,是会感受到一种原始的回族语言的魅力的。比如,有一次,我去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陪同的相关同志知道我是回族,就一定要我去看看清真寺。在与阿訇交谈中,我谈到家父,他立即兴奋起来,说道:“噢啊,那是我的‘乌斯它低’啊,是我的‘乌斯它低’!”
  陪同者一派茫然,我连忙解释说:“哦,他说我父亲是他的‘老师’啊。”
  还有一次,我与中央民族大学的李佩伦教授去社科院我们的好友冯今源研究员家,返回等公交车时见到了一位戴蓝色礼拜帽的老人,佩伦道“赛俩目”问候,老人显出十分激荡的神情,立即高声地回答“万赛俩目”,并连连说道:“啊,太克低勒,安拉!太克低勒,安拉!”
  我也十分高兴,说道:“啊,嘿克买提!嘿克买提!这样的人山人海,噢,真是‘太克低勒,太克低勒’啊!”
  这,就是一次回族人语言交际真正的现场实录。
  所谓“太克低勒,安拉”,是说“真主所定”;所谓“嘿克买提”,表示,“(主的)智慧”,也可引申是“非人的智慧、力量所能办到的”。至于相互问候,老人那以“高声”回答的举动,则是回族语言交际中特有而自觉的表示对问候者热情、尊敬的文化与文明礼仪的体现。
  站在中华文化的高度研究回族文化
  回族文化使这个民族数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坚强地扎根、生存、繁衍着,并且终于迎来了今天——中华各民族历史上最为灿烂的时代。它,不仅是回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的精神财富。
  笔者认为,必须将回族人民的民族精神纳入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高度去认识,进一步研究一下这种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积淀与中华民族大文明、大文化的关系,以及它对于这个大文明、大文化的发扬光大有着怎样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回族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价值,才能焕发出回族人民的民族自豪的激情和责任感,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文明真正成为回族和其他55个民族文化、文明共同滋养的财富。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清真
推荐图文
推荐清真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