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中国经济时报:上海奶源模式应移植全国

   2006-08-25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12830

    奶源结构缺陷威胁乳品安全

   “我国牛奶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低,奶牛以散养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牛奶质量难以控制,这增加了出现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可能。”在前不久落幕的中国乳业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卢欣石如是说。

    “就设备和加工工艺而言,中国乳业已经和世界先进水平相差无几。”光明乳业质量副总裁张华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外牛奶产品的差异化归根结底是奶源质量的差异化,而奶源质量又与奶源建设的结构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悉,就全国当前原料奶现状而言,规模牧场的原料奶质量相对最好;其次是奶牛小区;质量相对最不稳定、最难控制的则是散户。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个体饲养户约占全国奶牛饲养场(或户)的98%,平均饲养规模仅为3至4头。我国奶源结构的饲养分散性缺陷不仅难以保证原料奶的质量,还增加了牛奶生产、收集、储藏、运输、新技术的推广和疾病防治的成本,并使挤奶机械和低温冷却设备的应用受到限制。

    “部分奶农观念陈旧,养几头牛而不求发展,还有的小农意识严重膨胀,加上又不懂法,在生奶(即原料奶)中掺杂使假,奶站设备有限且收奶秩序混乱难以验收,生奶质量难以保证。”张华富表示,为实现全部产品“无抗生产”、推进“优质奶”工程,对奶站的改革势在必行。

    上海模式拒收散奶

    奶站关门奶农转身

    据上海奶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00年上海开始推出奶牛业升级规划,通过关闭奶站拒收散奶,来提高奶源质量,普遍实行规模化养殖。上海于2000年6月31日最早关闭第一家奶站,2003年9月15日15个奶站全部关闭。

    “关闭奶站只是一种手段,提高奶源质量更重要的是帮助奶农转型,由粗放式向规模化集约化过渡。”张华富告诉记者,奶站关闭后奶农主要有三种出路:一是依靠自身利润积累和政府贷款,通过收购做大做强建成规模牧场,某些奶牛大户养殖规模已经达到200-300头;二是创新合作模式,以股份合作制为主,按现金、奶牛头数或牛只评估计价作股份,经营也采用合作、承包等经营模式;三是出售奶牛,彻底退出奶牛养殖业。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曾先后出台6项政策措施,建立了原料奶收购的“优质优价”机制。据悉,拒收散奶推行规模养殖这种方式,使得当前困扰国内很多企业的生奶中抗生素残留超标的问题得到根本扭转。

    上海奶源模式能否移植全国

    据专家透露,修订版《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将于近期出台,新国标不仅把抗生素残留和黄曲霉素M1均纳入强制检测范围,还对原有的细菌数等安全指标进一步提高了要求。我国乳品生产将由此步入一个全面“无抗”、更安全的发展阶段,这也必将对我国散户为主的奶牛养殖模式提出加速转型的要求。

    虽然当前我国散养为主的奶源结构模式给原料奶的质量控制带来了较大风险,但我国各地奶牛养殖业发展不平衡,要彻底转变“千家万户”式的散养模式也并非朝夕可至。在此背景下,以拒收散奶、推进奶农转型为主要表现的上海奶源改革模式能否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

    “我觉得上海的经验是可以在全国推广的。”张华富分析指出,根据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除了建设规模牧场之外,还可以通过股份合作、承包租赁等方式建设奶牛养殖小区、促成奶牛养殖大户,以此拒收散奶。但他也强调,上海奶源模式要在全国其他地区“落地生根”,还需要当地政府、奶业协会、乳品企业等多方的支持和配合:乳品企业能否提供规模化管理和科学养殖技术服务是奶农转型的关键,而政府相关部门能否出台相关政策、奶业协会制定相关行业规则是推进奶农转型的保证。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