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口打工的小吴今年春节没回家。过年前夕,小吴在网上看中了一件衬衣,想买给海南屯昌老家的母亲。可是担心家门口没有邮站,快递到不了。看到了海南邮站乡村全覆盖的消息,小吴放心了。
截至2014年底,海南省已建成村邮站2610个,全省18个市县(三沙市除外)农村投递频次达到一周五班,投递业务深度覆盖所有自然村。村邮站的建立能给村民带来哪些实惠?其具体的运行、管理方式又是怎样的?记者展开调查。
为啥要建
■信息、物流、资金多项服务融为一体,让村里生活“跟城里看齐”
海口市城西镇大洋村委会共包括3个自然村,大洋村、坡崖村、坡训村。
上午10点,村民王来就来到了村邮站,“女儿买的衣服,我过来取。自从有了村邮站,网购的频率越来越高了。”王来就满面笑容地说,“现在我们也有了城里人的感觉了!”
一个小邮站,和城里人的感觉有啥关系?大洋村副书记兼“村邮员”吴淑雄说:“那可不一样。”
以前,只有大学录取通知书才亲自送到家门,其他的货物在村里遇上户主后通知领取。有时户主出门儿了,过好久也领不到邮件。如今有了村邮站,货物可以送到每家每户,村民也可以亲自过来领取。
现代邮政服务业已经叠加了许多其他功能。通过邮站,人们可以收寄包裹、汇兑业务,代缴水电费、电话费,代售汽车票、火车票以及飞机票,同时还有农资产品配送、网购、电子商务及邮政储蓄小额贷款等功能。
五指山市通什镇番茅小学老师王向忠说:“以前因为交通不便,经常会因迟交电费而缴滞纳金。自从建立了村邮站,再也没缴过滞纳金了。”
如海南省邮政管理局局长吴铁砚所说,从邮政行业来讲,由于邮站不能普及到自然村,在很多地方,建制村以下,邮政业务由建制村的收件人往下选送。打通从建制村到自然村投递业务的“最后一公里”,是实现城乡邮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
钱由谁出
■基本支出来自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叠加服务“做加法”
近两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积极探索村邮站建设。去年3月底,省财政厅审批下达了2014年村邮站建设及村邮员补贴资金2084.4万元,其中建设资金1366.4万元、村邮员工作补助资金718万元;同时还规定了2015年及以后每年度省级财政应负担的村邮员工作补助资金808.3万元,将通过省级与市县各年度财政结算办理。
具体到个人,吴铁砚介绍,村邮员工作补贴按照工作强度不同有所差别,600人以下的建制村每月工作补贴500元,600—1000人的每月工作补贴600元,1000人以上的每月工作补贴700元。
王庆聪是番茅村番巴小组的副组长,由于熟悉电脑,被村支书推荐为村邮员。每个月工资600元,“电脑3000多元,宽带网线950元。都是自己掏钱买的。”听起来像“赔钱的买卖”,其实不然。他负责的邮站,可以“代缴电费、话费、有线、代售机票、邮政业务、网络代购。”面积虽小,业务却很齐全。
“番巴村有92户村民,有网络的也就5户。所以,好多村民都来让我帮忙网购,服装、鞋子、日用品等都有。”王庆聪给记者算了笔账,自村邮站运营以来,服务功能不断拓宽,开班代收缴费金额达12万元,代为网购交易金额1万元。2015年1月份,代缴费交易金额达2.4万余元。
随着村邮站的建成,快递公司也开始进驻。“以前村民网购,快递只能送到海口府城地区,村民前往府城自己领取包裹,很不方便。现在,包裹送上家门,村民很乐意。我们每一件快递,都会补贴村邮员1元钱。”中通快递海南公司综合部经理江创东说。